科学正在这里交给人民
——苏州打造高士其系列科普品牌纪实
本报记者 江迪
2015-11-04期12版
如今,在苏州的中小学生里,不知道高士其的已不多见。高士其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苏州是高士其的第二故乡。虽然高士其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是高士其留下的精神正在苏州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不能让高士其科普精神远去
在10年前,高士其一度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改变,还是从一位父亲开始。张东驰,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局局长、园区科协主席。学化学出身的张东驰常会想起高士其。
“高士其先生也是学化学的。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在研究脑炎病毒做实验时,不幸染上脑炎病毒,留下严重后遗症,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到毕业。后来又拖着瘫痪之躯,将毕生精力投入科普,创作了大量作品。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高士其先生。”张东驰一直记得看过高老的一张照片,对照片下的文字印象深刻:“无论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无法磨灭这位年轻人眼里的光芒。”
那一年,张东驰得到一本高士其的画册。他抑制不住激动,赶紧带回家和女儿分享。然而女儿没有表现出任何热情,她是AaronCarter的粉丝,却对高士其一无所知。这让张东驰大失所望,他陷入沉思。
“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英雄的肉体难免会离我们而去,但是英雄的理念要传播出去,英雄的精神要弘扬起来。高士其一直强调‘把科学交给人民’,这对我们国家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不能忘了高士其。”张东驰想。
张东驰这样想,也经常这样说。一次,在向北京客人介绍苏州科技发展时,在展馆里,他指着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成果厅的一个转角说:“高士其也是当年的海归科技人才,如果能够在园区某个地方,展示高士其那一代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追求,让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在分享发展成果的今天,别忘了这位科学老人,这会很有意义。”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客人中恰好有一位是担任中国科普研究所高士其基金会副秘书长的龚建华。龚建华返回北京之后,向中国科普研究所高士其基金会会长、高士其之子高志其,讲述了张东驰对高士其的敬仰之情。
“苏州还有这样的年轻人?!”高志其惊喜中,想起父亲念念不忘曾在苏州仓米巷的童年生活。在龚建华的联络安排下,双方很快在苏州见了面。
第一次见面情景。“高会长,高老与苏州的渊源以及‘姑苏天堂’的文明进步,尤其新加坡工业园的技术发展,非常需要高士其精神的引领。”张东驰恳切认真地说。
“父亲童年时代播下的种子,将在这里生根发芽……”高志其喃喃自语。
“会长,包括我女儿在内的青少年现在都不知道高士其了,一想到此,我心里不是个滋味。科技发展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科普。您给个授权,让我们先从新加坡工业园区的青少年中开展起来,一定要健康地延伸到未来。”
“好啊!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您这么支持科普事业,实在太好了!”高志其兴奋地笑了起来。
经高士其基金会授权,苏州工业园区科协主办、苏州独墅湖图书馆承办的首届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于2008年5月科普宣传周期间启动。“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由此成为连续三届大赛的主题。大赛期间,主办方将高士其生平事迹制作成展板,在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科文中心等科技平台进行巡展。大赛通过文学和动画创作的方式,鼓励人们学习高士其科普作品和生平事迹,激发创作灵感。
在半年时间内,大赛收到了255件作品,30余所学校参与大赛,这让张东驰倍感欣慰。经过文学、动漫、科普等方面的专家评审,12件成人作品和19件中小学生作品分别获奖。
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第二届起,苏州市科协也成为主办单位。大赛从苏州工业园区层面上升到苏州市层面,大赛也向所有对科普创作有兴趣的中国籍爱好者敞开怀抱,来自上海、山东、香港等地的作品纷至沓来。
一千、两千、三千,参加人数屡创新高;纳米科技、未来交通、智慧家庭,一届届大赛选题下,各类创意作品、实用发明层出不穷,不少作品是出自苏州中小学生之手。
“大赛作品征集期超过半年,一次大赛颁奖同时启动下一届大赛。可以说,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贯穿全年,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乃至苏州科普工作的一项品牌。大赛期间,我们安排科普讲座进学校、科普活动进社区、工业科普游、参观高士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小实验、科普巡展、科普汇编册发放等配套活动,做到时时有热点,处处掀高潮,努力让居民感到科普触手可及。”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李春梅说。
让高士其在孩子心中扎根
在前三届大赛中,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获奖颇丰,这让校长洪亮颇为自豪:“科技教育是星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活力之源。我们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并完善了校内科技教育教学网络,在配备科技专职教师的基础上,努力提升中队科技辅导员的科学素养,在整体上形成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专职科技教师———中队科技辅导员——班级小小科学家———全体学生’的科学管理与教育网络。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才能让我们在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中不仅参与学生数最多,获奖作品也最多,有的作品还拿到了国家专利。”
凭借佳绩,星海小学连续三届获得大赛优秀组织奖。洪亮开始考虑如何让高士其大赛在星海小学常态化:“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是教育和科技的契合点,我们主动提出引进高士其品牌,就是想以高士其为载体,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科学、用科学的作风。”
基于这样的考虑,星海小学承办了第四届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2012年6月26日,第四届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颁奖之际,星海小学高士其未来之星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同期举行。这是全国第一所设置在小学的高士其未来之星科普教育基地。
近500平方米的科普基地是集参观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操作和观摩浏览于一体的多功能科普学习场所。在科普基地内,学生可以了解高士其的生平事迹;可以观摩高科技企业的生产流程模型,感受高科技发展的动态;可以通过科技平台搜索当今科技发展的信息,进行学科探究的实验操作;还可以进行集体观摩研讨教学活动。
走进基地,“高士其科普小报作品展”和“高士其科技绘画作品展”正在举行。在孩子们制作的一份份科普手抄报上,介绍高士其事迹的文章、赞叹高士其代表科普的评论俯拾即是。
为了充分发挥基地作用,星海小学制定了基地开放的安排表,设计每周有不同展览、讲座,面向各个年级进行科普开放活动。基地成为学生重要的了解科技信息的场所,更是学生向往的乐园。
“我是星海小学五年级10班的袁帅,是高士其基地的常客。我们学校自成立了高士其科普基地,我就经常去玩,馆内的现代发电技术,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车模兴趣班上,我将自己的梦想和想法请教了老师,从而发现四驱车上的电动机和发电厂的发电机都是利用的电和磁的关系,电能生磁,磁能生电。”
“高士其馆给我提供的不仅是科技前沿的零距离接触,更让我看到了高士其爷爷用自己一生的顽强斗志和不懈努力对青少年的科技普及起到的极大作用。我会将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讲述给身边的小朋友,让他们也能对科技感兴趣,努力做一个像高士其爷爷一样的人!”袁帅说。
“现在,每天中午,学生们都可以到高士其基地来分享科学时光。本着高士其‘把科学交给人民’的思想,一年中,高士其基地还向校外开放20多次,不仅辐射周边的中小学、幼儿园,连周边社区的居民也把到高士其基地看科普当做周末活动的重要选择。我们邀请了台湾天文专家做天文亲子讲座;邀请台湾生物专家面向3-6年级学生做《探索自然》科普讲座;还进行了‘宇宙星空’、‘创新科学’、‘文字演变’等科普展板。”星海小学教导主任周敏说。
2014年3月,星海小学承办苏州工业园区“星海杯高士其未来之星”嘉年华竞赛活动。1500多名学生参加了小球滞空、飞机留空、趣味科普迷宫、创意棋四个项目的角逐。以“未来空气”为关键词,参赛者在了解现代先进科技发展的动态知识、学习相关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实践科技技能,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实践和创作。
“学生参加科技社团人数之多,甚至让我们的师资力量显得不足。”洪亮笑言。他说:“通过高士其基地,学校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从过去只看分数,向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转变。在校外的人对星海小学学生的评价中,不仅会谈到‘分数高’,‘综合能力强’、‘爱动手’、‘爱动脑’也频频提及。在全国、省、市各类竞赛中,星海小学获奖数在全市首屈一指,30%以上的学生拥有各类证书。”
让更多的人投身科普
在独墅湖图书馆和星海小学,各有一座高士其头像雕塑,“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成为不少人对这两座雕塑的评价,这两座雕塑出自重元寺佛教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陈津生之手。“作为雕塑工作者,我无法表达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在创作高士其雕塑时,情感在我刻刀的刀锋自然流淌。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高老的立志,尤其是年轻时的立志,这就需要通过他的眼神表现出来。”陈津生说。
陈津生没有选择常见的高士其在轮椅上的形象进行雕塑创作,而是选择了高士其年轻时的形象。“其实,高士其年轻时很帅气,很阳光,我希望大家能更多感受到这种健康形象。”然而高士其年轻时的照片传世无几。凭借一幅照片,陈津生和高士其之子多次交流,也多方听取意见,最终才雕刻出了两尊头像。
这两座高士其雕像,成为高士其基地的代表符号。在高士其基地的辐射下,在高士其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科普工作中。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宏宇刚和苏州工业园区接触时就被园区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所吸引。在得知苏州工业园区有高士其品牌活动时,他更是觉得倍感亲切。
“我是一名70后,是读着高士其的科普作品走上科技道路的,在我看来,高士其就是科普的代名词。帮助高士其品牌做大做强,对企业发展有利,更是我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冉宏宇说。
贝昂赞助了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七届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这让冉宏宇觉得收益颇丰。“我们把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传播给孩子们,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同时,我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往往拘泥于物理定律、设计原则,孩子们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力,为我们改善产品设计做了不少帮助。”
冉宏宇将孩子们设计的科普创意作品拿回公司和同事们分享。一位孩子设计了“会呼吸的大楼”,启发了贝昂“无霾教室”的创意,并进而开发出了相关产品,即将面世。
“还有孩子设计了具有净水功能的汽车,能够将地上的污水、空中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净化。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将这一类的创意元素吸收到产品中,努力用最经济的方式将孩子们的想法变成现实。”冉宏宇说。
不仅是贝昂,苏州的企业和科技领军人才对科普工作都很支持。苏州市科协开展了领军人才话科普的活动,在包括141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在内的全市科技领军人才中,精选32位科技领军人物,从各自领域分别撰写科普小品文,并推荐书目,配套人生寄语,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普。
出生在苏州的杨培东,如今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作为国际顶尖的纳米专家,自然十分繁忙,就算回到苏州,家人也难以团聚。一次回到苏州,张东驰在介绍了高士其系列品牌工作后,临时起意邀请杨培东去做科普讲座,杨培东立即同意,拖着行李箱,家也没回就赶往会场。
“其实,在打造高士其品牌之前,园区也有不少科普工作,但是显得过于零散。如何树立科普品牌,让各项科普工作零而不散,杂而不乱,高士其品牌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各项科普工作服务于各个领域,贯彻其中的高士其精神却打通了各个领域。不仅树立了园区科普的品牌,也于无声处提升了居民科学素养。”张东驰说。
如何让科普转化成科技生产力,苏州工业园区也在努力探索。
“最近,我们正在和更多的企业商谈协办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事宜,企业听说做科普都很积极。微软公司不仅接受了我们提出的给予参赛者技术指导的愿望,还主动表示可以给优秀参赛者面试机会。园区里从事语音识别、3D打印等行业的企业也很积极。我们希望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将科普创意作品转化成产品,相信这会极大激发创意、创新、创业。”李春梅说。
2015年6月6日,高士其科普作品创意大赛期间,位于独墅湖图书馆高士其科普教育基地的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众创空间开门迎客。众创空间引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相结合的CDIO工程培养理念,有专业团队担任辅导老师,通过开展培训、公益讲座等,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侧重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技能培养,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耕科学知识。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构思设想,有望转化为实物作品,甚至成为产品走向市场。
“高士其常说的‘把科学交给人民’,与我们今天努力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创新更多是精英创新的模式,今天看来,通过科普,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奠定万众创新的基础,助推大众创业,更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这是我们在高士其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众创空间的用意。”张东驰说。
苏州打造高士其品牌的努力也正在走向江苏全省范围。今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江苏主场活动在南京举行,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当天专门以高士其生平为主题做讲座。
在谈及自己的著作《中国的霍金——高士其传》时,叶永烈告诉在场的听众:“高士其不仅是霍金式的科学家,更是保尔·柯察金式的钢铁作家,他兼具了二者的优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
9月19日当天,江苏省科协与中国科普研究所高士其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把科学交给人民———高士其先生110周年诞辰生平图片展》同期举行。江苏省副省长徐南平把参观图片展作为当天参加科普周活动的首个项目。
“我自己也是学化学的,上学时,老师经常提起高士其。高士其长期超负荷工作、多次病倒,73岁高龄仍坚持科普创作,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直到今天‘把科学交给人民’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科技、科普专家们应发扬高士其科普精神,进一步投身到科普工作中来。”徐南平认为。陪同参观的省科协党组书记陈惠娟和冯少东副主席也表示,将在江苏省加大高士其科普精神的宣传,使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普通百姓。
近10年来,高会长身患白血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拖着病躯,支持苏州高士其科普事业。今天,当街舞大妈、社区老人从孙儿口中再次听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响亮名字时,是多么令人欣慰!“让穿越世纪风雨,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一个甲子的民族英雄、科普之父回到人民身边,该是一桩多么美好的事情!”龚建华深情感慨!
出售四件套卡vx:sjtk666666